北宋时期,庐州府合肥县有个孩童,名叫包拯。包拯自幼便与众不同,小小年纪,却沉稳聪慧,令人刮目相看。
包拯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,父亲包令仪是进士出身,家中藏书丰富,家教甚严,自幼便为他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。
小包拯长得虎头虎脑,皮肤黝黑,小脸黑扑扑的,可那双眼睛格外明亮,宛如夜空中闪烁的星辰,透着一股灵动之气。
包拯十三四岁的时候,到庐州合肥城内求学,住在兴化寺里。兴化寺环境清幽,寺内藏书颇丰,是学子们向往的求学之地。
每天天不亮,包拯就起床了,借着微弱的晨光诵读诗书,那朗朗读书声在寺庙庭院里回荡,仿佛在诉说着他对知识的渴望。
有一天,阳光明媚,包拯和同窗们在寺庙院子里讨论学问。一位姓李的同学眼睛一亮,兴奋地说:“哎,听说城东集市今天来了好多杂耍艺人,可热闹啦!咱们去看看呗?”其他同学一听,立马来了精神,纷纷附和:“好啊好啊,去看看吧!”
包拯却皱起了眉头,认真地说:“咱们来这儿是为了求学,怎能因贪玩而荒废学业呢?若耽误了功课,又怎能对得起父母的期望和先生的教诲呢?”
有个同学不以为然地说:“就去一会儿,耽误不了多少时间的。”
包拯严肃地回应:“时间就是这样一点点浪费掉的。咱们现在的每一分努力,日后都会有用。今日为玩乐耽误学习,明日就可能因贪玩错过更多知识,长此以往,还谈什么考取功名、报效国家?”同学们听了,都觉得有些惭愧,便打消了去集市的念头,继续和包拯探讨学问。
又有一次,包拯和李姓同学上学途中经过一位大富翁家门口。富翁对这些学子很是羡慕,想和他们结交,便站在门口热情邀请:“几位公子,进来坐坐吧!”包拯和同学婉言谢绝了。
过了几天,富翁特意备好酒菜再次邀请。李姓同学有些心动,说:“人家这么热情,不去好像不太礼貌,要不咱们就去一次?”
包拯一脸严肃地劝道:“他是富人,咱们以后说不定会成为家乡的官员。若现在与他交往,日后可能就会被人情债拖累,还是别去了。”
李姓同学还是犹豫:“可不去的话,感觉真的不好意思啊。”包拯拉着他的胳膊,认真地说:“咱们读书是为了日后能公正为民。若现在因一时利益和富人结交,日后又怎能清正廉洁、公正执法?咱们可不能因这点小情面,坏了自己做人的原则。”
李姓同学想了想,觉得包拯说得有道理,最终两人都没去赴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