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论从经济还是从军事角度来看,至少在短时间内,都真的不适合轻启战端了。
两个儿子的观点不能说不对,但朱棣却感到很失望:因为这两个儿子并不能体会自己的苦衷。
这次北伐失利,是大明王朝开国以来前所未有的惨败,一举打破了洪武朝和建文朝对蒙古战争不败的金身神话。无论是从舆论、民心还是单纯从政治角度考虑,对于朱棣本人都是非常不利的。
洪武皇帝朱元璋数次北伐,从来都没有败过。建文皇帝朱允炆时期,蒙古人也不敢这么嚣张。大明还是那个大明,蒙古还是那个蒙古,怎么到了你朱棣的时候就败了呢?
这只能说一个问题:你朱棣本人的能力不行,说的更难听一点就是无能!
作为九五至尊的皇帝,被天下人质疑能力问题,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失败。所以朱棣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扳回一局,有一场辉煌的军事胜利,来证明自己绝不是一个无能的皇帝。
两个儿子考虑到了经济、军事等等诸多层面,却唯独没有考虑到朱棣本人的感受……
有些事情,即便是亲密如同父子,也是不方便直接说出口的,偏偏这些事情还绝对不能耽误。
没有哪怕一点点的犹豫,朱棣就做出了决定:“朕意已决,百日之内再次北伐,朕要御驾亲征,不破蒙古绝不收兵。”
此话一出,不管是太子还是汉王全都傻眼了:即便是身为皇帝,也不是说想怎么做就能怎么做的,朱棣这么干,必然会招致朝野上下的一致反对。
“父皇不可,此事应该从长计议。”
当太子再次极力阻止的时候,朱棣确实感受到了他的忠心:正常情况下,若是皇帝御驾亲征的话,太子理应监国——也就是说成为事实上的“见习皇帝”。
对于太子来说,这绝对是一个扩张实力培植势力的绝好机会,但太子却极力反对,足以证明他确实没有什么野心,只是单纯为了国家利益考虑。
“儿臣不赞同父皇御驾亲征……”
当汉王同样表示反对的时候,朱棣已经不想再听他说下去了,有些不耐烦的摆了摆手:“不必多言了……”
朱棣要的就是“以天下侍一人”的局面,他觉得自己的利益和生前身后之名要比国家利益更加重要。
视天下为棋盘,在朱棣看来就是雄才大略的君主应有的格局。
就在这个时候,陈石基陈公公踩着小碎步,小心翼翼的走了过来:“陛下,这是漠北都司徐静昌的奏报,没有走部堂的流程,直接从司务司转司礼监,奴婢以为紧要,特意呈奏御前……”
朱棣拿起陈石基递上来的书文,仔仔细细的看了又看,脸上的神色变得十分复杂,震惊、愤怒、欣喜等等表情交织在一起。
太子和汉王根本就不知道徐静昌的奏报上到底写了些什么,只是看到朱棣的脸色渐渐变得柔和了许多:“这个陈长生,还是有点眼光的,只可惜他位卑言轻,淇国公又刚愎自用,不肯听从他的建议,所以才会招致此败。”
“十万大军倾覆之际,竟然能带着一营人马突围出来,还能和东线的徐静昌汇合,必然是有些真本事的,朕当初没有看错人。”
“还有这份再伐蒙古的陈情疏,也是言之有物,颇有些见识,比朝廷里头那些空口大言夸夸其谈的家伙们强的不止一点半点……”
就好像是一个孤立无援的人终于找到了支持者似的,朱棣随手就把那两份奏疏分别交给了太子和汉王:“你们两个也好好的看看吧,好好的体会一下来自前方将士的声音……”
直到这个时候,太子和汉王才知道了陈长生并没有死在战场上,而是带着一票人马顺利突围,已经和东线的赵深、徐静昌汇合了。根据奏报上的日期推算,现在的陈长生应该正在返回京城的路途之上了……
最近转码严重,让我们更有动力,更新更快,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。谢谢